本文刊发于2017年9月8日《常德晚报》12版,作者:曹先辉。
娃娃鱼,你莫闹。让我好好睡觉觉。
娃娃鱼,你莫吵,不然把你煨汤了。
催眠曲,应该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儿歌。这首极富常德地域特色的童谣,曾在大河街驿码头一带流传。据说,旧时的大河街码头,经常停放有许多装在木桶里的娃娃鱼,它们在码头边过夜等待转运出口。一到晚上,这些娃娃鱼会发出婴儿般的啼哭声,吓得周围的小孩睡不着觉。这个时候,母亲会轻轻地拍着孩子,唱着这首儿歌,让孩子尽快地安静入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莫赫赫。
前拍拍,后拍拍,暖和舒服不咳咳。
这首洗澡曲,是不是有种特别熟悉的味道呢?它是常德母亲、奶奶、嘎嘎(外婆)给婴儿洗澡时经常唱的歌谣。想像一下,午后和煦的阳光,木质的大澡盆,缓慢拉长的声调与轻柔的动作搭配,在细软小身子上搓揉出细腻的白泡泡……儿歌倾注了长辈对后代深厚的舐犊之情,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好。
嗯唔,嗯,宝宝睡觉觉。
嗯唔,嗯,宝宝睡嗯唔。
这首摇篮曲,歌词简短,旋律轻柔甜美。旧时的婴儿大都睡在木制或藤制的摇窝里,母亲或奶奶抚慰孩子入睡时,通常一边摇晃着“窝窝”,一边反复哼唱这首小调,夏天还摇着扇子,送来凉爽的清风,让孩子进入梦乡。
虫虫虫虫飞,飞到嘎嘎替。
嘎嘎不杀鸡,虫虫要回递。
嘎嘎不杀鹅,虫虫不过河。
嘎公和嘎嘎,奈我奈不何。
常德人俗称外婆为嘎嘎,旧时沅水以南的农村叫“前河”,沅水以北的农村叫“后河”。当母亲带着孩子回“前河”娘家时,常常唱这首儿歌,回娘家的欢乐心情,也从这首儿歌中溢于言表。
大白菜,小白菜,两个伢伢翻转来。
白胡子,黑胡子,两个爷爷吹胡子。
在以前,常德古城墙、东堤、西堤和北堤的上面,常常有附近居民栽种的蔬菜。孩子们也喜欢在这些地方玩耍,做着跳绳、“踢房子”或滚铁圈之类的游戏。当他们看到菜地里的大白菜、小白菜长得青幽幽时,油然唱起:“大白菜,小白菜,两个伢伢翻转来。”看到堤下的爷爷们喝酒划拳或下棋对弈时,他们便唱起:“白胡子,黑胡子,两个爷爷吹胡子。”孩子们两人一组,牵手配合着翻转或对视的动作,童趣十足。
打鼓巷,排鼓佬。往下行,打锣锣。
水府庙,船拐拐,到这里,快磕头。
清嘉庆《常德府志》有记载:“今木牌(沅)江行,皆鸣鼓助力,声彻两岸。”这是沅水排筏首排上的“打鼓佬”,用不同的鼓点声向后面的排鼓佬传递前面有险滩或急湾的信息,或者击鼓放歌取乐。旧时有条小巷叫打鼓巷(如今水府庙街芷园宾馆后门的对面),排筏到了这里需改用敲锣发信号,代表很快要进入洞庭湖了。传说是洞庭神君柳毅不愿听到牛、羊皮制作的鼓皮擂鼓声,以免勾起他对夫人龙女曾在北方放羊的心酸往事。
这首童谣正是这一情景的真实写照。
金打铁,银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剪成星和月,一个伢儿送几百。
从前,大河街东端有条打铁街,铁匠铺子众多,主要是打造船锚之类的船用铁器;在如今的人民路第七人民医院对面也有条铁家桥巷,那里曾经的铁匠铺是为市民打造家用铁器的。旧时的铁匠铺都是纯手工作坊,“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红彤彤的炉火,都是孩子们喜欢的热闹,也滋养了童谣产生的灵感。
小伢小伢莫讲狠。下南门码头好多蹬?
好多蹬来好多桶?好多个担子卖河水?
小伢小伢要讲狠,下南门码头五十蹬。
五十蹬来一百桶,五十个担子卖河水。
在以前,常德城区的井水一般用于家庭洗刷,不能直接当饮用水,市民需花钱买从沅水挑来的河水。河水不贵,一分钱可买一担。那时,挑着大木桶的卖河水挑夫成为河街一景。1959年常德建成自来水厂后,此后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情景。不过,这卖河水的童谣却流传下来了。
×老板,开茶馆,一开开到路中坎。
不喝你的茶,打破你的碗,不让你茶馆开中坎。
旧时常德的茶馆是谈天说地、听书看表演的地方。尤其到了晚上,茶馆里宾客如云,热闹非凡,桌子板凳从茶馆内一直摆到路当中。那时没有“城管”管这些事,孩子们便编了这首歌谣“闹场子”。
小鸡小鸡鸡鸡鸡,要想吃东西。
我请你吃小白米,请你别客气。
这首童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区各个小学校传唱的儿歌,它朗朗上口,脍炙人口,如今六七十岁的老常德人都能随口唱出来。
来源:武陵手机报
编辑:yuzhuo_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