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丝弦,我有些放不下
红网时刻 字号:
2017-06-09 10:51:09

常德晚报6月1日讯(记者 刘凌)13岁时的一张告示,改变了胡楠的人生轨迹。1961年到1978年的风云变幻里,常德丝弦的曲调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时光悠悠,青丝换了白发,那门艺术还是让这位古稀老人“有些放不下”,每周前往武陵区文化馆口传心授,她只盼有人接下“衣钵”。

忘不了,热闹的武陵春曲艺社

1961年的秋天,13岁的初一学生胡楠准备坐渡轮从沅江南岸前往北岸的学校,渡口上张贴的招生广告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一年年初成立的武陵春曲艺社开始招收艺徒,培养传承丝弦艺术的接班人。常德丝弦究竟是门什么艺术,小姑娘或许不懂,但从小就是文艺活跃分子的她,还是难掩好奇和向往。

在天声影剧院里进行考试,“看了外形,又唱了几首歌。”武陵春曲艺社的艺术指导员黄挥老师和社务委员戴望本老师作为评委,拍板招收了胡楠。当时的武陵春曲艺社有10多位演唱盲艺人,前前后后招收了30多名艺徒。“5年学徒,2年实习,然后才能出师。”在这个集体所有制的曲艺社里,对于艺术的要求一点也不低。

小西门的一栋木楼里,胡楠安顿了下来。“这是老艺人于长生老师的家,一楼是茶馆,我们这些学员就在客厅里学习,匡鹤林老师和戴望本老师这些有名的丝弦艺人口传心授,一个曲牌一个曲牌教我们。”在这些学员里面,胡楠是年纪最小的,也是学得极为用心的。“每天晚上看老师演出,然后自己揣摩。老师们也很喜欢我,特别是匡鹤林老师经常单独给我上小课。”

就这样扎扎实实地学习了3年,胡楠学会了近百种曲牌,《宝玉哭灵》《双下山》等折子戏也掌握了不少。从1964年开始,这些学员开始边演出边学艺。“第一次有女孩子唱丝弦,当时还挺轰动的。”尽管这些青年在艺术上还算不上成熟,但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而武陵春曲艺社随着这些青年的出场,也渐渐迎来自己的辉煌。“曲艺社在东门的茶馆里,因为人太多了,伙计只能把板壁拆下来,后来甚至把演出的台子摆在了街边。”后来,曲艺社的精彩表现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但凡有中央、省级领导来到常德,青年艺员的专场演出几乎成了保留节目。

在几年的演出实践中,武陵春曲艺社不断对丝弦进行传承与发展,这些艺人把丝弦表演从演唱丝弦段子衍化为丝弦戏,把这门单一的说唱艺术繁衍到综合艺术,还从茶馆堂会坐唱发展到舞台彩妆表演,实现了丝弦演唱历史性的突破。那些年,胡楠和她的小伙伴们不仅传承了一批优秀的丝弦传统曲目,还创演了一大批现代节目。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热热闹闹的场景,在1968年戛然而止。“文革来了,曲艺社被解散,我们这些青年人被分配到其他单位。”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辗转,但胡楠心心念念的,还是唱丝弦。

放不下,常德丝弦丰富的曲牌

在武陵春曲艺社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的3年后,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了。这个后来改名为常德市文艺工作队的文艺演出团体,从各个行业调集了35名文艺精英,胡楠位列其中,与她的老师黄挥和师父戴望本又开始常德丝弦的继承和发展之路。“建队的时候,市委就明确指出:办队方针要以丝弦为主。”

此时的胡楠早已褪去青涩,成为一名“台柱子”。“因为学得全,对丝弦的唱腔有着自己的理解,从1971年到1976年,年年省里举行的汇演,都是我去唱丝弦。”这些年里,师父戴望本“倾囊相授”,让胡楠把丝弦这门艺术学了个通透。

在常德丝弦起起落落的发展史上,1978年常德市文艺工作队的撤销无疑又是一个低谷。即便1975年一首《新事多》把常德丝弦唱红了大江南北,但演出团体的消失和艺人的星散,却让这门艺术沉寂了多年。

近几年,武陵区文化馆启动了“丝弦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武陵区文体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付芳丹热情邀请胡楠。既被付芳丹的精神感动,也为了让常德丝弦更好地传承,胡楠“出山”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没想到自己还会唱起那久违的丝弦。“说到底,还是有些放不下,希望有专业的人,把所学给接过去。”

从2016年8月开始,胡楠每个周三前往武陵区文化馆传道授业。“教她们老曲牌,还有唱腔。虽然常德丝弦有乐谱流传于世,但它只是记忆辅助,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必不可少。”既然“出山”了,胡楠还是放不下常德丝弦丰富的曲牌,目前经常表演的常德丝弦,曲牌的应用只有所有曲牌的十分之一。今年,汉寿县精心打造了常德汉剧高腔大戏《帅孟奇》,采用曲艺和戏曲相结合的方式,用常德高腔深情演绎帅老的故事,用常德丝弦说唱帅老的生平,胡楠应邀参与常德丝弦部分的唱腔设计。“在唱腔设计上,我们全部用的是近年几乎没有传唱的而又是丝弦的重要曲牌。”4月份大戏《帅孟奇》在我市彩排和公演,领导、专家和观众惊叹:“原来常德丝弦的音乐这么丰富。”特别是5月23日在北京的演出,更是让首都的观众惊呼:“常德丝弦太好听了!”

来源:武陵手机报

作者:yuzhuo_武陵

编辑:yuzhuo_武陵

点击查看全文